【校園文化】基于對學生的理解與關愛將校服設計融入人文
【校園文化】基于對學生的理解與關愛將校服設計融入人文
2015年8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了一部關于中式教育的紀錄片——它讓五名中國老師在英國一所普通中學展開中式教學,其師生間的相互磨合不僅引發了中英教育差異化的思考,同時也出現了關于“校服審美”的大量檢討:大眾普遍認為,與英國校服相比,中國校服寬松無美感,反映出美學教育缺失,是“審美的粗鄙化”;反觀英國學校,他們普遍都重視校服,學生身穿剪裁合身的外套、襯衫、V領套衫,整齊劃一中不失時尚和活潑,“渾身上下透著一種極具魅力的英倫范兒”。
其實,在此之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訪華時,穿著藍白相間校服作接待的學生也曾引發這一話題;此后是“天價校服”、“毒校服”事件……接二連三的“校服”報道,都對中國校服管理提出了急迫而又艱巨的治理任務,而“審美”的視角則因對比強烈,被推至風口浪尖。
其實,細細深究,中國也有自己的校服文化,只是隨著社會不同階段的發展,它的審美意識,時而清醒明了,時而模糊寡淡。
孔子授學,要求弟子青衣青帽;魏晉時受玄學及道禪思想影響,學生衣著寬松、衣領敞開,坦胸赤膊;隋唐時在魏晉風格上進一步發展;宋元明時期及清朝早期,理學盛行,服飾風格轉為平和清淡,明朝出現了進士服和儒士服。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就有趨同服飾文化,并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與文化。
到了近現代,從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民國時期的女生校服堪稱校服中西合璧的經典款式;三、四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得寵,復古風大行其道;五十年代沒有特定的校服,當時入隊的學生通常穿白襯衫、藍褲子、藍裙子,干凈整齊;六、七十年代 流行舊軍裝,各種“運動”讓“校服”似乎從我們國家消失了;八十年代,少先隊隊服開始出現;改革開放后, “校服”這個字眼,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此后就是“面口袋”的天下。
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不論學校還是家長又開始重新審視校服文化的重要性。相關的國家教育部門也對之進行了細致的探討和研究。款式單一、結構松垮的“面口袋”開始被質疑,人們開始關注并研究國際校服的經典款式與管理重視,并反思中國校服的審美缺失。
而在歐美,校服最早起源于英國,并以教會性質學校和貴族學校為代表。當時已經具有制服、禮服、運動服、學位服等分類。
英國最傳統的學生校服定型于19世紀開端,與20世紀中葉取得巨大發展。英式校服款式經典、莊重嚴謹、簡潔大方,平時上學期間,學校要求學生必須穿著正統西式校服,男生為正統西裝、正規皮鞋、需要佩戴領帶;女生也是統一西式正統服裝、正規女式皮鞋、必須佩戴領花。這種經典的校服款式,以及嚴謹細致的服飾搭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英國學生的氣質和審美。
此后,世界各地根據其文化需求,有了自己的校服風格,如美國校服自由率性,澳洲校服簡練休閑,日韓校服時尚灑脫……每一類校服都常常烙上了其文化的表達與印跡。
而這些校服文化的內涵價值外顯,需要特定、專業的校服設計原理支撐,以及其規范、嚴格的制作流程。
從服裝設計層面來講,校服其實屬于制服的范疇,但它特殊又在于面對的是學生群體——這一群身體正處于發育期,又是知識素養的代表,所以著裝也必然區別于其他行業群體的成人工裝制服。對校服設計而言,其特殊性尤其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版型的包容性
學生群體的年齡跨度大,包含幼童期、兒童期及青少年期等不同階段(3~18歲),身型因處于發育期間變化較大也較快; 故在設計上需要兼顧成長期及人體工學,考究尺寸比例關系,對版型采取最大公約,適合不同身高體型的學生穿著。這一點可謂量體裁衣,尤為重要。
2、面料材質的舒適型、安全性和功能性
可能許多人認為“設計”與“面料”并不相關,其實不然。有許多設計是需要特定材質才能表達的;同樣,有許多材質是對設計要求不一樣的。一個資深的服裝設計師,需要考慮設計與材質的完善結合。對于校服,其要求又更高一些。因為兒童是上帝的孩子,也是整個社會去呵護的群體;并且處于發育期的兒童也是敏感的,多動的,所以在不同品類的材料選擇上一定要保證舒適性、安全性及必要的功能性。
如貼合皮膚的款式一律采用含棉較高的天然材質面料為主,親合皮膚,保證安全。下裝面料盡量采用一些耐磨面料,增加合理的功能性,如采用“防水、防油、防污”三防處理面料,避免的臟、油尷尬。外套類面料多采用一些防風防雨圖層,保暖透氣;也會考慮處高端反光元素的細節設計,增加學生出行的安全性。運動類則采用耐磨的針織面料,柔軟、有彈性,便于運動。此外,所有校服面料還必須要充分考慮耐洗性、耐磨性及抗日曬性指標,以保證校服日常保養的便利性品質穩定性。
3、結合學校文化主張與氣質,度身設計學校流動文化形象
在設計師為學校打造設計方案的時候,還應結合學校文化主張與學校文化氣質,度身定制打造校園服飾系統解決方案。
在文化協調與氣質和諧上,要更多的聆聽、觀察學校本身。為此KamFon主張“聆聽學校的文化主張,觀察學校氣質,度身打造校園里流動的文化名片”,指KamFon通過校園的浸潤、名師的接觸去深切洞察客戶學校的氣質文化,根據學校的文化理念、校園氣質、價值主張等學校獨有氛圍融入構思,由設計師為學校提供具有教育承載的校園服飾系統解決方案,打造“禮教結合“的校園文化。
4、學校標識的醒目性
校標是學校彰顯教學理念和特色的重要標識,故校標的設計也是校服中的一個亮點;針對學校的不同文化特色,設計具有獨特韻味的學校標識。工藝上采用不同的繡花、立體織法來凸顯學校文化內涵。目前歐美及日韓一些校服較為成熟的國家,在校標的設計上也是非常重視。
除此之外,一件飽含特定文化價值內涵的校服,還需要規范、嚴格的工藝制作。圖紙上的設計與材質甄選,最終要通過精細、有序的制作工藝變成成品。
5、款式設計的獨特性和配搭性
校服款式設計區別于其他市場銷售的服裝,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服的特點與功能。款式上要有設計亮點,甚至直接借鑒國際品牌和校服的優秀設計元素; 在細節處理上也要滿足校服的特殊功能性:如130cm以下的褲類腰頭為全松緊設計,而150cm以上則為調節腰頭;裙子的長度及襯裙材質的選擇等等,都需要考慮周全。
另外,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校服設計師也需要從專業的角度考慮整體配搭性,通過服裝充分展現學生群體美的精神風貌,甚至能夠喚醒學生對美的意識和追求。日本的校服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是很極致的,尤其是女學生,對校服款式的追求甚至會影響到對升學學校選擇;甚至后來涌現出一股“彷制服”的風潮,即流行仿造學生制服款式的流行服裝。
6、款式品質和成本之間的平衡與把控
因為校服是制服性質,價格帶設定上需要考慮普及性;故校服設計在校服的成本和品質上要合理把控,追求性價比;在有限的成本空間里,為中國的孩子們設計出美觀、舒適和安全的校服。
在品質和安全性上,必須要經過嚴格的質檢體系把控,如通過SGS等權威檢測機構合作等方式;今年也新出臺了最新的國家新校服標準,在產品材質、工藝等具體細節上對學生服做了更為嚴格的行業規范要求,以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安心的穿上校服。
在統籌安排上,因中國新學年的開學時間為9月份,每年3~8月則是校服生產的旺季。故對校服生產來說,前期高效的統籌安排十分重要。校服從研發到制作生產,除了款式上的研發,其核心的版型尺寸和工藝、面料體系是高度提煉和相對穩定的,故此點也十分有利于前期的統籌安排,以確保校服生產周期的穩定性。
總之,校服作為學生的第二層皮膚,有很多功用與常服不同。校服行業的設計師需要具備人文關懷精神,體現了人性化設計潮流,專門針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廣泛考慮到防油、防污、透氣后整理技術、吸濕排汗技術等技術的應用,以及可調節性的腰圍、褲長設計,3M安全反光技術等。只有如此,才能進一步促進校服整體產業鏈的發展。
如今,繼國家標準委發布中國首個專門針對中小學生校服產品的國家標準后,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也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與北京服裝學院還聯合舉辦2015年“尋找最美校服”征集評選活動。這些都將迅速促進校服行業審美的覺醒、推進與提升。《意見》的提出,也進一步鼓勵了校服實力企業在研發、設計及工藝制作方面的深化精耕。